首页 中心概况> 新闻中心> 相关服务> 科研动态> 人才队伍> 合作交流> 纳米抗体 仪器共享平台> 崖州湾科技城政策

从祖辈耕海牧渔到自己投身深海科研,这位渔家姑娘续写“海的故事”!

什么人,一辈子只专注做一件事?什么事,值得几代人为之奉献一生?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海南人民砥砺前行、扬帆奋进,推动海南实现从边陲岛屿到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历史性跨越。追梦路上,为之拼搏的每一个人、接力奋斗的每一件事,都值得被尊敬和铭记。今天海南日报继续推出“见证海南巨变 祝福伟大祖国丨三代人 一件事”系列报道从个体切入呈现时代发展的沧桑巨变展现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生动实践2024年9月19日海南日报头版版面图从祖辈耕海牧渔到自己投身深海科研——渔家姑娘,实验室里续写“海的故事”no video同样一条鱼,在两代渔家人眼里,却有着不同的价值。近日,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一楼的实验室内,“90后”科研人员李浩正对着电脑梳理条纹斑竹鲨的实验数据,为下一步论文发表做准备。作为生长在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的“渔三代”,李浩对条纹斑竹鲨并不陌生。这类身形细长、肤色偏灰的海洋鱼类,被乡亲们习惯地称之为“狗鲨”。“过去,爸爸捕鱼归港后,妈妈会熟练地将其中的‘狗鲨’晒干制成鲨鱼干。”李浩说,“鲨鱼干配稀饭”也成了自己童年记忆中难忘的美味。日前,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 2024-09-20

琼籍人才“燕归巢”,扎根故乡深耕未来产业

越来越多海南娃返乡开拓新天地近日,在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科研人员对深海化合物进行提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媛艳“这位是三亚的,那位是临高的,还有万宁、海口等地的,我们八成以上的科研人员都是海南籍。”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任王明伟高兴地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海南自贸港科创高地加速建设,越来越多琼籍人才将目光投向家乡,服务种业、深海、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产学研用等领域。近日,在中心活性测试实验室内,手持移液枪,中心科研人员陈燕艳正在将纯化好的化合物蛋白逐一分装到PCR管内,为未来的抗体免疫等工作做准备。“从零起步,入职后中心提供了前往复旦大学等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长达半年的跟班培训机会,带教老师手把手将我们带入深海化合物研究的领域,我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结构生物的相关实验。”陈燕艳来自东方市八所镇罗带村,是海南大学园艺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目前正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下简称科技城)跨界研究深海化合物。在崖州湾畔,类似陈燕艳这样的跨界青年科研人才并不少见。随着科创高地的建设,科研机构、企业对未来产业的人才需求陡增… 2024-09-06

喜报!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入选2024年海南省省级科普场馆认定名单

近日,省科技厅、省科协发布通知,经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省科技厅审定、向社会公示等程序,决定认定12家单位为海南省省级科普场馆。其中,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申报的“海南省深海化合物科普基地”成功入选。具体名单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是由三亚市人民政府、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和中科院深海所共同创建的具有国家化合物样品库卫星库(分库)属性的大型基础科研设施,也是国内首家聚焦深海化合物资源研究和应用的专业机构,为境内外从事新药创制活动的科研人员提供公共技术平台和深海化合物样品资源,推进特殊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驱动和持续发展的前滩阵地。图为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着眼深海生物开发领域,计划逐步建立深海生物样本采集、深海样品生产改造、生物活性筛选鉴定等平台,开展深海深渊微生物菌种保藏、分子和细胞水平生物活性筛选等特色业务,并通过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支撑海洋创新药物、功能性保健品、功能性化妆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海南着力搭建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等产学研用平台,持续加强对深海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崖州湾科技… 2024-08-14

这只鲨鱼有何特别之处?能成为这项研发的“关键角色”!

2024年7月2日《海南日报》头版版面图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探索鲨源纳米抗体开发,致力于打造软骨鱼纳米抗体世界中心—小鲨鱼向海“寻”药一只条纹斑竹鲨,如何向试验用鱼转型?在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这个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近日,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科研人员李浩来到三亚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将1毫升含有佐剂的抗原从一条成年条纹斑竹鲨躯干皮下部位缓缓注入,完成免疫接种。据悉,科研团队将在大约18周的时间内序贯接种并持续关注,力争淘筛到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条纹斑竹鲨抗体,为诊断试剂和原创新药研发等奠定基础。“这是我们为生物医药研发机构提供的鲨源纳米抗体制备服务。”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主任王明伟介绍,该中心是国内首个成规模提供该项服务的机构,目前已收获多家企业的订单。令人好奇的是,条纹斑竹鲨有何特别之处,为什么能成为纳米抗体研发的载体?“条纹斑竹鲨属于软骨鱼,是拥有获得性免疫抗体最原始的物种,其体内存在一种重链抗体,由其改造而来的纳米抗体,具有分子量相对小、抗原结合活性高、组织渗透性强、理化性质稳定和制备成本较低等优势,在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逐渐成为新一代临床诊断与疾病治疗的重要… 2024-07-02

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创新打造软骨鱼纳米抗体世界中心

海南日报记者黄媛艳条纹斑竹鲨是海南渔民熟悉的海水鱼,除了食用,还能有其他用途吗?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科研人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用于纳米抗体开发应用。6月19日,在三亚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内,中心科研人员李浩将一毫升含有佐剂的抗原从成年条纹斑竹鲨躯干皮下部位缓缓注入,顺利完成免疫接种。科研团队将在大约18周的时间内惯序接种,持续关注,力争淘筛到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条纹斑竹鲨抗体,为诊断试剂和原创新药研发等奠定基础。“这是我们为生物医药研发机构提供的鲨源纳米抗体制备服务,从抗原制备、鲨鱼免疫、文库建立、抗体筛选等环节为客户提供合同外包(CRO)服务。”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主任王明伟透露,该中心是国内首个成规模提供该项服务的机构,目前已收获多家企业的订单。条纹斑竹鲨缘何能成为纳米抗体研发的载体?“条纹斑竹鲨属于软骨鱼,是拥有获得性免疫抗体最原始的物种,其体内存在一种重链抗体,在基因工程中具有更大优势,由其改造而来的纳米抗体,具有分子量相对小、抗原结合活性高、组织渗透性强、理化性质稳定和制备成本较低等优势,在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逐渐成为新一代临床诊断与疾病治疗的重… 2024-07-01

妍诗美社(海南)医美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科技赋能美丽

海南日报记者 黄媛艳合成一个批次的蛋白质需要耗时多久?采用传统的细胞法合成,需要一周甚至更久的时间。然而,妍诗美社(海南)医美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妍诗美社)采用D2P技术进行体外合成蛋白质,只需三小时,比传统的蛋白质合成效率提升了200倍。“我们自主研发的D2P技术可以定制蛋白质序列,直接由DNA编码合成蛋白质。与传统的细胞培养方式相比,D2P可以快速、高通量、低成本地合成特定目标蛋白质。D2P直接体外合成蛋白仅需3个小时,大大缩短了传统生产工艺流程”。妍诗美社项目总监高环宇透露。6月14日,走出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科创一期的生产车间,高环宇轻吁一口气,公司为电商节备货的高端美妆产品终于顺利完成生产。“妍诗美社是康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创始人兼CEO郭敏2021年考察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后,在三个月内完成了妍诗美社公司的注册,并租用一整栋楼作为研发实验室和生产车间,同时配置了高端美妆产品生产线,企业年产值可达亿元。目前,我们正在为临近的电商节生产备货,仅一款产品的货值就达到400多万元。”高环宇说。生物科技护肤已成为当下美妆行业的新风口。用好海南自贸港科创集聚、政策优惠的综合优势,妍诗美社以科… 2024-06-19

Cell Discovery | 王明伟/应天雷/杨德华合作团队揭示病毒G蛋白偶联受体的同源三聚体结构

UL78是一种由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编码的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和人源GPCR的相似度低。它既可与人类CXCR4和CCR5形成异二聚体来影响宿主细胞的信号转导,也能以寡聚化方式调节其他病毒和宿主GPCR的功能。2024年5月16日,由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王明伟讲座教授、复旦大学应天雷研究员和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杨德华研究员领衔的合作团队在《Cell Discovery》上报道了UL78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一种前所未见的GPCR寡聚体形式—同源三聚体。图1. 论文标题疱疹病毒通过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其编码的GPCR来改变后者的信号通路以实现其生存、复制和致病。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疱疹病毒,HCMV编码了四种病毒GPCR(viral GPCRs, vGPCRs):US27、US28、UL33和UL78。前三者与趋化因子受体(如CXCR3、CX3CR1、CCR10和CXCR1)的同源性约为30%1,而UL78与人类GPCR的同源性很低2。一般认为vGPCR介导的信号通路模式包括通过配体−受体−效应蛋白复合物进行配体依赖性的信号转导(如US28)和通过受体−效应蛋白复合物进行配体非依赖性、组成性的信号转导(如US27),但vGPCR寡聚体化已获得越来越多实验支持3,4。UL78和UL33可与人类CXC… 2024-05-21

Cell Res |上海药物所徐华强/谢欣/杨德华合作揭示GPR30受体全新激活机制,挑战传统雌激素膜受体观念

Nature雌激素作为一种关键激素,在人类生理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涉及生殖功能、心血管健康和骨骼完整性等多个方面的生物过程。过去,GPR30作为一个孤儿受体,曾被假定为G蛋白偶联的雌激素受体,能够直接与雌激素结合,从而解释雌激素信号的非基因组效应和组织选择性。这一假设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人们理解雌激素的快速生物学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结果对GPR30作为雌激素受体这一假设产生了质疑,并且GPR30 与雌激素的直接结合,并介导下游信号传导仍缺乏确切证据。2024年5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联合谢欣团队和杨德华团队在Cell Research 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题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evidence that GPR30 is not a direct estrogen receptor》。研究团队结合结构生物学和生化、细胞实验等多方面的证据,证明GPR30并非直接雌激素受体。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了之前的假设,也为我们对雌激素信号传导机制的理解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手段研究雌激素及其类似物与 GPR30 的直接结合。他们利用17β-雌二醇(E2)以及两种报道的雌激素类似物氟维司群(ful… 2024-05-21

Nature | 蒋轶/徐华强/杨德华合作团队联合破解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二聚化和抗抑郁药识别的分子密码

2024年5月15日,临港实验室蒋轶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杨德华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Dimerization and antidepressant recognition at noradrenaline transport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破解了重要神经系统疾病靶标——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oradrenaline/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同源二聚化,转运天然底物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选择性识别六种抗抑郁药物的分子密码,为理解NET等单胺类转运体的生理调控机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对指导靶向单胺类转运体(monoamine transporters,MATs)的抗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NET属于MATs家族,与同家族的血清素转运体和多巴胺转运体共同维持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平衡。NET是抗抑郁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神经精神类疾病治疗的重要药物靶标。此外,MATs的功能受胆固醇和脂质介导的寡聚化调控:磷脂酰肌醇4,5-双磷酸(PIP2)促进NET二聚化并调节神经递质的转运;胆固醇和PIP2参与SERT的功能调控,PIP2的直接结合介导SERT寡聚体的形成;PIP2以寡聚体依赖的方式,在苯丙胺诱导的血清素转运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等。然而,当前有限的结构信息导致科学界对NET与底… 2024-05-21
1 2 >
记录总数13条,当前1/2页